
譚思寧在清理公路 通訊員 王美玲 攝
在遠安縣花林寺鎮巍巍的太平山上,有一條蜿蜒狹窄陡峭的鄉村公路,在這條長達18公里的鄉村公路上,今年62歲的養護員譚思寧已堅守了20年。他在養路工的崗位上,掃壞千余把掃帚,奔走在花太路的距離可繞地球赤道兩圈。
6月5日,記者一行驅車沿花太路在海拔800米的高山行進。在半途中,我們碰到了正頂著烈日手持鐮刀在路邊修整枯枝的譚思寧。
護路二十年
行走距離可繞赤道兩圈
譚思寧當過花林寺鎮民辦教師,在鎮辦企業做過會計,做事一向認真負責。
1986年,公路部門聘請譚思寧負責養護花林寺路口至羅家院這條地處深山、交通繁忙的鄉村公路,他毫不猶豫的答應了。
每天天剛蒙蒙亮譚思寧就起床,踏著山間的晨露和朝陽,開始了一天的路面清潔養護工作。他首先要把路面上的泥土沙石清掃干凈,然后清除路邊的雜草和較長樹枝。譚思寧說:“你可別小看這些沙石和雜草,萬一要是堆積多了,不僅遮擋視線,如果在上坡處輪胎接觸沙石打滑的話,還容易出車禍呢!“
夏天汛期來臨,譚思寧還及時將公路周邊的渠溝、橋梁、涵洞進行清理疏通,保證汛期洪水不會影響交通安全。遇有山體滑坡、落石滾落,譚思寧就要第一時間向公路局反映,及時清障,保證道路暢通,讓車輛安全行駛。
他每天要在這條花太路上至少步行10公里,為節省時間把公路養好,譚思寧早上出門都會備好干糧茶水,公路邊上的鄰里鄉親對他十分熟悉,看見他掃路辛苦想請他到家里吃頓家常便飯,都被他婉言謝絕了。
二十年來,譚思寧在這條路上行走的距離達到近8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赤道兩圈;譚思寧穿壞過無數雙厚實的解放鞋,平均每年用壞掃帚75把,20年來,他用壞的掃把千余把,在他的家門口,用過的掃帚堆成了小山。
為給公路裝護欄
他連續給縣委書記寫信
譚思寧剛開始護路時,那時候花太路還只是土石路面,路況差,車輛也不太多。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2009年,花太路由原先的土石路面重修成硬化路面,路面修好了,車輛速度也快了,往來的車輛也增多了,可是譚思寧卻感覺擔子越來越重了。
“這路一好,車速就快了,可這條路彎多路陡,兩邊臨崖,又沒有護欄,很容易出事的?!弊T思寧憂心忡忡地說。
于是,譚思寧開始關注護欄的安全問題。他不僅在平時提醒那些前來的司機注意一些彎道行駛,還到處去反映問題,希望能解決護欄。
在平時工作中,每當有外面的領導來村里調研工作時,他都會去反映這個情況。他的執著打動了不少人。一位來村里視察工作的縣里領導說:“老譚,雖說這事不歸我管,但我一定會把你的意見反映給相關部門的?!?/p>
他不僅給鎮里和縣里領導反映問題,還親自給縣委書記寫過兩封信,要求給花太路裝上護欄。
在他多次反映和強烈建議下公路部門給花太公路安裝上了安全護欄,從那時起,花太公路至今再也沒有發生一起重大的交通事故,這讓他引以為豪。
為了行人的安全
他堅守崗位不計報酬
護路工作十分辛苦,夏天太陽把人曬出一身痱子,冬天冷風把臉吹得起凍瘡,可這些困難并沒有讓譚思寧退縮。
為了保障道路的通行安全,他平時渴了就喝上一口自帶的白開水,餓了就拿出饃饃啃上一口,累了就在路邊找個安全的地兒歇歇腳,節假日也都正常上班。
一天的工作結束,譚思寧把“公家”的道路收拾得暢潔綠美,自己回家卻還要另外騎行1.5公里的小路,再步行1公里的泥巴路有時摸黑才能回家。
妻子張長菊患有高血壓和腰椎間盤突出,經常要往醫院跑。而他每月工資才1800元,可是每年用在購買除草劑、割草機油、交通工具等養路的花銷上要花去他三四個月的工資,一年的收入剛剛夠維持生計。
條件的艱苦也沒有擋住他對公路養護事業的執著,他每天風里來雨里去,家人都說,護路這工作工資低、人又辛苦,勸他不要做了,可是譚思寧拒絕了。他說:“我這些年來守護的可不是一條路,而是許多過往這條路上的財產和生命安全,這比賺多少錢都重要?!?/p>
確保路暢
帶動旅游幫助村民致富
在譚思寧的精心養護下,花太路不僅成為當地村民出行的安全之路,更成為當地村民的“致富之路”。
“花太路確保了花林寺村、太平村、羅家院村三個村子四千余名村民的正常出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旅游大巴從此路經過通往景區,接待游客無數,從而帶動了村子里的旅游經濟,村民們在自家門口開起農家樂,紛紛走上致富路?;ㄌ纷畋M頭的羅家院村種植了580畝的高山蔬菜,如今道路暢通了,為村民提供了安全快捷的蔬菜運輸通道,既節省了時間,又節約了成本?!边h安縣交通部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譚思寧被遠安縣交通部門確定為學習的榜樣,號召其它鄉鎮的養路工人向他學習。
甘做道路養護人,傾灑汗水終無悔?!拔沂且幻胀ǖ酿B路工人,管理維護好路段是我的職責。今后,我還會一如既往地做好本職工作?!弊T思寧堅定地說。(記者 蔡艷妮 通訊員 王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