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峽蟻工”守護長江。記者黃翔 攝
全國文明城市,宜昌最閃亮的城市名片。
2011年,宜昌成為湖北首個全國文明城市。2015年,宜昌再獲全國文明城市稱號。2017年宜昌實現全國文明城市“三連冠”。2020年,宜昌讓全國文明城市“桂冠”四度綻放,全省唯一。
從“摘得金牌”、“守護金牌”再到“擦亮金牌”,站在新起點上,宜昌向文明典范城市奮勇進發。市委六屆十五次全會明確提出,宜昌要向精神文明建設更高層次邁進,力爭率先在湖北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典范城市,打造更具影響力、輻射力、引領力的文明高地。
這十年,從“文明高地”向“文明高峰”的躍升,是一場永不止步的“幸福接力”。
為民惠民 共同締造“典”亮幸福生活
文明是最美的風景,也是一座城市高質量發展的不懈追求。
“文明創建是永不竣工的民生工程。抓好這項工作歸根結底,是為了讓400萬宜昌人民共享更高水平的文明進步成果?!笔形瘯浲趿ξ拿鲃摻ǖ某霭l點和落腳點這樣闡釋。
這十年,從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著手,宜昌全力補齊基礎設施短板,繪就民生幸福底色。
背街小巷更靚麗。啟動背街小巷三年整治行動,65條背街小巷被納入整改之列。截至目前,累計整治70條背街小巷,拆除違建6000平方米,打通消防通道47處,美化墻面4500平方米,整修人行道、車行道5.5萬平方米,整治“空中蜘蛛網”50千米,街巷環境實現提檔升級。
“菜籃子”更放心。制定《文明典范農貿市場創建標準》,明確40條具體標準,印發《宜昌市“五好”農貿市場建設方案》,在城區50個規范化農貿市場中推廣實施“五好”農貿市場提質升級建設,推進菜市場顏值內涵雙提升。
老舊小區更宜居。兼顧“面子”和“里子”,從根本上解決老百姓生活的痛點和難點,截至2022年10月,全市1128個老舊小區完成改造,“從里到外”提亮增色、煥然一新;14.56萬戶居民樂享新生活,收獲滿滿幸福感。
這十年,以滿足人民群眾對城市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出發點,宜昌不斷優化公共服務,提升市民生活品質。
“筑堡工程”開啟基層治理新篇章。截至目前, 490支筑堡工作隊、30000余名黨員干部常態化下沉社區,著力解決居民最希望、最需要、最渴望、最期盼的訴求。
宜昌“全市一個停車場”基本形成 記者黃翔 攝
“全市一個停車場”破解出行停車難。截至目前,已有2359個停車場37.42萬個泊位接入“城市停車”系統平臺,“先離場后付費”、“無桿”停車、“掃碼一次、全城通?!钡裙δ?,讓市民出行順暢、停車有位。
“智慧醫療”讓就醫體驗越來越好。11家醫療機構啟動“先看病后付費”醫療服務,市民在門診看病,實現無感支付。
這十年,全市上下齊抓共管,形成文明創建的強大合力。
市委書記、市長親自掛帥,市委分管領導每周碰頭研究、每月專項調度。7000余個社區網格、2萬余名黨員干部實行定人、定時、定崗、定責管理,推動各項創建任務有效落實。400萬市民廣泛參與,通過協商議事會等形式,共同締造美好環境和幸福家園。
如今,創建成果不再是測評表上簡單的加減乘除,而是全民共建共享的磅礴力量 。文明城市的指標已經化作為民惠民的指數,讓群眾從每一件小事、每一個細節中感受文明城市的幸福底色。
用心用情 滿城“志愿紅”匯聚愛心大潮
志愿服務暖人心 記者黃翔 攝
深秋的清晨,迎著第一縷陽光,李年邦又來到了江灘。身穿熒光背心、手戴膠手套,衛生紙、塑料袋、牛奶盒等被他一一拾起,裝進隨身攜帶的黑色袋子里。
自2015年11月起,每個周末和節假日的清晨,李年邦都會準時出現在這里,拾起垃圾,留下清潔。
一個人的善行帶動一群人的愛心,一個人的初心變成了一座城的守護。7年里,李年邦成立的“三峽蟻工”志愿者組織,開展活動近千場,近七萬人次參與活動,累計從江邊搬走1100余噸垃圾。
小善漸而大德生?!叭龒{蟻工”背后的溫情與大愛,正是宜昌培育的文明基因。
十年來,宜昌以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為抓手,著力加強隊伍、項目、品牌、機制建設,全面打造“志愿之城”,真正讓一城人動起來、讓一座城美起來。
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累計設立志愿服務站1679個、志愿服務崗13000余個,形成“15分鐘志愿服務圈”。
瞄準群眾需求,廣泛開展“鄰里親、幫到家”“點亮微心愿”“青春志愿行”等各類志愿服務活動,累計服務時長380余萬小時。
實施“十百千志愿服務帶動計劃”,推動志愿服務品牌化、專業化發展,其中1個項目、2個組織、4個社區、4名個人在志愿服務領域獲評全國最美(最佳)。
建立志愿服務激勵嘉許機制,推廣“時間銀行”“積分超市”等志愿服務時間儲蓄回饋模式和星級認定工作機制,全市共評定五星級志愿者2000余人,全面激發志愿者內生動力。
今年6月17日,“宜昌志愿”平臺正式上線,截至目前注冊志愿者已超過31萬人,注冊志愿服務隊伍2000余支,累計發起9100多場次志愿服務活動,平臺注冊志愿者活躍度已超過55%。
一人文明,是城市之幸。一城文明,則是人類所向。在宜昌城區,每5人中,就有1名注冊志愿者。滿城志愿紅匯聚愛心“大潮”,正筑起宜昌的靈魂和信仰。
向上向善 一城好人引領滿城新風
宜昌好人館里“傾聽”好人故事 記者黃翔 攝
剛剛過去的盛夏,街頭特意為戶外工作者準備的愛心冰柜和納涼公交,曾是“好人之城”宜昌一道獨特的風景。
“冰柜里面擺滿各種飲料,有需要可以免費自取。納涼公交每天定時定點停放,午休正好。宜昌人真貼心!”三伏天的免費茶水和納涼地,為高溫下的勞動者送上了清涼,也濕潤了眾多網友的眼眶。
這一場平凡人的愛心奔赴,是“好人之城”宜昌最真實的寫照。
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需要榜樣引領。近年來,我市積極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身邊的榜樣,引領市民向上向善。
挖掘選樹,讓凡人善舉亮相。定期發布“宜昌楷?!薄耙瞬萌恕?,廣泛動員全體市民推薦身邊好人。每年評選“最美人物”系列,用平凡人的平凡事弘揚“最美精神”。截至目前,655人(組)上榜宜昌楷模,83人(組)上榜荊楚楷模,531人獲評“最美人物”。
學習宣傳,讓做好人成為新風尚。精心設計制作公益廣告牌,展現市民熟悉的道德模范、身邊好人,潤物無聲卻啟人心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課堂、進小區、進家庭,讓美德的種子在每個市民心中生根發芽。
幫扶禮遇,讓有德者有得。宜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建立了幫扶生活困難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的長效機制,每年撥出財政???0多萬元,凡重大節日,市委市政府、市文明委領導都帶隊走訪慰問道德典型,好人群體成為人人追捧的“明星”。

點滴微光已成燎原星火。數據顯示,從2008年首位“中國好人”方玉明開始,連續14年,每年都有“宜昌好人”登上“中國好人”榜,涌現出羅長姐、劉發英、李廣佳、易從梅等2357名先進典型,其中“中國好人”就多達112名。
好人群體持續壯大,善行義舉每天上演。如今,走在宜昌街頭,老人摔倒有人扶,小孩遇險有人救,孕婦乘車有人讓,殘疾人有暖心幫扶,高考生有愛心專車……學好人、做好人已成宜昌人的行為自覺。
從一家之風到全城文明,從一個榜樣到好人輩出,一城宜昌好人正引領滿城文明新風。
常態長效 點滴文明繪出最美風景
文明城市創建,帶來的不僅是環境設施的改變,更重要的是市民文明素質的提升。這幾年,文明宜昌人經常被網友點贊。
今年初,宜昌舉行元宵節焰火晚會,超過40萬市民在濱江公園現場觀看,但人潮過后幾乎看不到隨地丟棄的垃圾。文明宜昌人隨手的小舉動,贏得了數百萬網友的叫好。
今年3月16日,在東山隧道,一場生命的禮讓把宜昌再次送上熱搜。當日7時,正值宜昌的早高峰時段,一輛救護車載著一名突然暈倒、嘔吐、伴意識模糊游客行至東山隧道,隧道里的“車龍”聽到救護車的聲音,瞬間讓出一條通道,被網友盛贊為“教科書式”禮讓。
這十年,網友眼中的文明典范,已是宜昌人的普通日常。近年來,我市通過規范引領,有效推動市民文明習慣養成。
2021年12月31日,《宜昌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正式實施,內容涵蓋公共場所秩序、公共衛生、生態環境、交通安全秩序、旅游等各類場景下的文明行為規范,為宜昌創建全國文明典范城市提供立法支撐。
全城啟動“十不見”專項行動,為維護市容市貌劃定了“紅線”,要求城市不見白色垃圾、不見煙頭、不見亂停亂放、不見亂貼亂畫等。
全城轉發“十文明”行為準則,倡議文明出行、文明駕駛、文明用餐、文明排隊等,成為普通市民日常生活自覺的“行為準則”。
十年來,全市上下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積極倡導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廣泛開展文明單位、文明村鎮、文明校園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把文明的種子播撒到每一位市民心中。
文明風尚日漸成為市民的自覺行為,文明的“磁場”悄然改變著市民的精氣神。
餐館里,“厲行節約”“公筷公勺”漸成習慣,“光盤行動”深入人心;景區里,亂扔垃圾、亂刻亂畫的現象越來越少,文明旅游已成風景;馬路上,機動車主動禮讓行人,行人主動走斑馬線……
非凡十年,文明宜昌答卷精彩紛呈,與城市發展相輔相成,與群眾福祉緊密相連,與美好生活同頻共振,文明的源頭活水與萬里長江一起奔涌前行……(三峽日報全媒記者劉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