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夷陵區多部門聯動、多方位共建、多點位發力,對主城區16條背街小巷進行整治。目前,16條背街小巷道路完成刷黑,并將原有露天排水溝渠改為地下管網,對破舊圍墻進行了維修美化,增設了環衛設施……
針對背街小巷縱橫交錯的“蜘蛛網”,該區壓實行業主管部門和管線單位責任,形成任務清單,倒排工期,先后完成月宮路、七里崗、興安街、峽州二巷、百花三巷等地“飛線”入地28處,清理架空光纜455根。對背街小巷道路狹窄破損問題,各社區積極聯系區住建局、電力公司等部門,移除雜物,硬化拓寬道路,讓巷道的路面更寬、更平整。
整治過程中,該區按照“一巷一特色、一街一文化”的思路,在綜合治理和完善基礎設施的同時,深挖歷史脈絡和文化元素,圍繞“好家風、好家訓”“志愿服務”“法制宣傳”等主題對沿街墻體進行包裝,修建了黃金一巷法治公園、平云巷國風主題文化墻等10處景觀,讓改造后的背街小巷既方便群眾出行,又體現文化特色,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該區還從增設停車位、晾曬衣物、日常出行等群眾最急、最盼的事情入手,對排水溝進行埋管、填平、硬化,既增寬了路面便于通行,又免去了沒有護欄容易摔落溝渠的危險,讓居民出行更加放心。利用拆除違建后的空間,建設口袋公園4處、停車位488個、社區陣地6處、晾曬架55個、充電樁25個、綠地9處、運動場地3處,打通消防通道44處,努力提高居民生活品質。
該區引導群眾樹立“主人翁”意識,參與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停車管理、綠化管理等工作,形成“群眾+部門”的監管體系。同時,通過社區網格員入戶宣傳,相關部門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等多種方式,引導及規范群眾自覺愛護小巷環境衛生,樹立群眾典范,以先進帶后進,形成人人管、人人愛的濃厚氛圍。(三峽日報 通訊員張開兵 記者黃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