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家劉德培,劉心美1994年4月28日攝于珍珠山茶園。
今年是中國民間故事家劉德培先生誕辰110周年。劉德培生于1912年6月,他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農民,生前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劉德培,漢族,2000年12月13日病逝,享年88歲。劉德培1912年出生在貧困山民之家,從少兒到步入中年,社會地位低下,物質生活匱乏,而精神生活十分豐富,自寬自解、娛人自娛的方式就是“日白吩經”,他得到聽眾的普遍認同,“日白佬”的名聲伴著劉老半個多世紀直至遠行。劉德培心記口傳的原始資料,被文化工作者王作棟系統錄存故事笑話512則,謎語800余則,民歌1000余首,諺語、歇后語2000余條,皮影戲文5本,以及開盒詞、上梁詞、升匾詞、跳喪鼓詞、撤祿米詞等民間民俗資料。1983年被湖北省民間文藝研究會、省群藝館聯合授予“民間故事家”錦旗;1984年新中國成立35周年前夕,被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評價為“國寶”;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評價為“世界上值得驕傲的偉大的百科全書式的民間文藝家”。2000年,他榮獲首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成就獎”,是全國故事家中的唯一一位。
36年前,1986年10月25日,我到珍珠山劉德培家里探訪了這位民間故事大王。清晨我獨自搭乘班車從兩江之城宜都出發,前往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白鹿莊的珍珠山村。沿途山巒連綿,行馳3個小時到了五峰東部重鎮漁洋關,天上飄起了雨,山形漸漸朦朧了。班車繼續前行,山巖陡峭,彎拐不斷,車速在雨霧中減緩。待車抵達白鹿莊,我下車時已是傍晚5點40分。天色漸暗了,尚不知劉老家住何處,距他家還有多遠,一心只想快點趕到劉老家,我頂著雨在山路上邊走邊問。雨又越來越大,身上衣服是被雨水浸濕,還是被汗水浸濕,全然不顧。天已經黑定,很難看到人影,我是頭一回在大山里走夜路,不辨東南西北,遇到岔路就犯難,只有自個給自個壯膽,自己給自己打氣。感覺到秋雨中大山里的空氣格外清新宜人。踏進劉老家門的時候,是晚上8點15分。
劉老家是單家獨戶。劉老一看到我,喜出望外,說這么大的雨,這么漆黑走山路,你不害怕?我說,還好,還好。我與劉德培老人在宜都有過多次唔面,都是劉老到文化局王作棟先生家里做客期間,其中我也曾請他到我家住過3次,互相熟悉。劉老又問,王同志沒來呀?我說,王老師忙,這次來不了。堂屋里燈光昏黃,仍看得清楚正中間掛著一幅毛主席畫像,旁邊懸掛著湖北省民間文藝研究會和省群眾藝術館聯合頒發的“民間故事家”錦旗。
故事家劉德培與伯樂王作棟(左),劉心美1992年6月23日攝于珍珠山時劉德培80歲,王作棟45歲。
夜深人靜,屋外的雨在滴滴噠噠。初到珍珠山,體味山里人的質樸,讓我難以入眠,思緒萬千。我是1983年在一次文學創作會議上認識王作棟老師的,處女作《見面禮》經王老師指導斧正,在《宜昌報》文藝副刊上刊發,從此結下了師生情。宜都的很多業余作者和五峰的一樣,感恩王老師盡心盡力扶持后學。對王老師與劉德培老人結下忘年之交,則是我們更深地敬重王老師的原因。王老師與劉德培老人最初相識,原本是出于對貧困老農的同情心。那是1976年一個寒風刺骨的冬天,王作棟所在的五峰文化館因屋頂漏雨,請來了一位老瓦匠師傅檢修屋瓦。老瓦匠渾身衣服沾滿灰垢,晚上凍得發呆,王老師便請老人到他的辦公室兼寢室里烤火喝茶。起初,老人不想給不認識的人添麻煩,不愿意去,待王作棟誠心誠意再三邀請,才進屋落座。王老師其實正忙著向《湖北文藝》推薦業余作者的稿件,給老瓦匠師傅泡茶奉煙后,就遞上畫報雜志給老瓦匠翻閱,自己接著處理稿件。接下來,因為畫報上刊載有長陽山歌,促發了老瓦匠的感慨,才引起王老師的注意,隨即與老瓦匠閑聊。閑聊中,王老師才知道面前這位灰不溜秋的老瓦匠,就是人們傳說的“大日白佬”劉德培。此前王老師曾經到白鹿莊尋訪過的,由于劉德培外出而未能如愿。真是蒼天不負有心人,這次偶遇堪稱天意,王老師對劉德培故事的挖山不止就從此開始。而在眾人善意和嘲弄的笑聲中度過大半生的窮老漢,從此就走進了省城頒獎大會,走進了中國民間文學史。
關于劉老的家世,王老師在《他是一座珍珠山》一文中作有詳實的記載。劉德培祖籍江西,清朝初年,他的祖輩輾轉迂至湖北公安,支脈又于康熙壬辰年(1712年)遷入白鹿莊落籍。劉老因家境苦寒,9歲才發蒙讀書,11歲離家出走,年輕時進齋鋪做學徒,爬山走嶺當背伕,幫人種田,學過瓦匠、餅匠、中醫、算命,做過背腳子、皮影戲班子、紅事的支客使、白事的都管,大半生中故事笑話與他如影隨形,又愛唱民歌、打喪鼓、打謎語、唱皮影戲。解放前,劉老一直為謀生四處奔波,足跡遍布湖北省五峰、宜都、長陽、秭歸、宜昌、枝江、松滋、鶴峰以及湖南省的石門、澧縣等10個縣境。王作棟先生在《新笑府-民間故事家劉德培講述故事集》中附錄有《劉德培生平活動編年紀要》,對研究重要傳承人具有獨一無二的價值;直到近年來興起“非遺學”新學科,他對劉德培研究的深入程度依然是不可忽視的參照坐標。
時隔一個月,劉德培老人從五峰經宜都往武漢,在宜都是我接待安排的。劉老受邀去省城武昌出席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湖北分會第二次代表大會,會議要求11月24日報到,會期3天。劉老因身體原因,24日才坐長途班車抵達宜都。25日凌晨,我5點鐘剛過便叫醒劉老,用完早餐就帶他到車站乘車。上車幫劉老對號入座后,我找司機簡要說明了劉老的情況,提請司機師傅在途中幫忙關照一下,司機爽快答應。要發車了,我又遞些錢給劉老,途中下車吃飯要用。這時時針已指向6點,班車緩緩啟動,離開車站。目送劉老走后,我迅即與在漢的王老師打通長途電話,報知劉老已安全上車離宜赴漢。下午6點多種,王老師給我回電話說,劉老平安抵達傅家坡(武昌長途汽車站),接站順利,已經入住酒店了。我的掛念這才解除,心情舒坦了。30日下午,劉老和王老師一起回到宜都后,我參加接風洗塵,得知劉老在武昌當選為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湖北分會理事了,27日晚還應邀再次赴華中師范大學傳講故事,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與湖北分會領導陪同前往的,仍然是王老師摘要重述故事內容。29日,湖北省文化廳召開“獎勵民間故事家劉德培大會”,其中一項議程是請劉德培老人講話,當飽經風霜的老人走上領獎臺的時候,臺下掌聲熱烈,劉德培老人激動不已,說今天開這個會,我的話呢,就是說感謝。人家感謝從上到下,我感謝從下到上。最先我要感謝王作棟王同志。我和他是從1976年認得的,難為他看得起我,一個一個故事地記。我講蠻撇脫,一個黑噠曉得要講好多個呢,他既要查這個書,那個書,還要注釋,一天搞不到幾個,我講一個黑噠,他要忙一向時,我們相交這么多年,他什么都記,不是他記下來,整理下來,在座的這么多領導何曾曉得呢,何曾能選進大學的書呢……我們那里有句老話,叫吃菌子不忘記樹萖哇……
王作棟老師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方顧問楊亮才先生評價為“真正讀懂民間文化的學者”。王老師的實踐實戰和理論研究雙向并重,1991年被湖北省表彰為“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992年獲國務院特殊津貼、是宜昌地區社科文化界最早的一位。劉德培是他發掘的成批民族民間文化重要傳承人之一,也是他跟蹤調查時間最長的一位,從1976年結識到2000年劉老病逝于珍珠山,長達24年,始終緬懷劉德培老人,他記錄整理的48萬字《新笑府》為劉老的傳世之作,從1989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以來,迄今已刊行了6種版式;劉老的生平貢獻已被載入《新中國民間文學五十年》《中國民間故事史》《中國文藝家傳集》、《民間文學辭典》、《中國現代民間文學家辭典》《中國傳說故事大辭典》《長江三峽大辭典》《長江中游文化名人》《宜昌人物》。
我在探訪時,梅祖佑婆婆跟我說,劉老就是山里的洋芋,要不是王同志一次又一次來,把洋芋一窩一窩地挖出來,洋芋早就爛在坡里噠,那還有誰個曉得呢?多么樸實的話語,道出了他們和王老師之間的深厚情感?,F如今劉德培老人已長眠于珍珠山麓22年了,融民間智慧與大眾笑聲于一爐的《新笑府》,是他用畢生心血澆筑的豐碑!
作者簡介:邵定武,筆名武梅,湖北宜都陸城人,已退休。湖北宜都楊守敬學術研究會、宜昌市作家協會、宜都市作家協會、宜都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宜都鄉村稿家子志愿者服務隊副隊長。有多篇論文、報告文學、散文、小說、詩歌作品獲不同征文獎。執著用手中的筆,記錄身邊的溫暖與感動。(三峽商報 邵定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