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英烈精神 助力文明典范城市創建

圖為市退役軍人事務局開展“清明祭英烈”活動。
近日,隨著創建全國文明典范城市專題培訓動員會的召開,宜昌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全面發動、全員投入、全力沖刺、縱深推進,注重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培根鑄魂,努力在文明典范城市創建中展現退役軍人擔當,貢獻退役軍人力量。
弘揚英烈精神
凝聚力量創城
宜昌,是一片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熱土,宜昌市第一位共產黨員胡敵、中國少數民族第一軍創始人李勛、領導瓦倉起義打響鄂西秋收暴動第一槍的李超然等一大批革命先烈曾在這片土地上浴血奮戰、前仆后繼、舍生取義,年齡最小的烈士吳永德、瓦倉起義傅氏家族一門九忠烈等仁人志士皆長眠于此。
青山埋忠骨,江河念英魂。
“我們是宜昌市烈士陵園的工作人員。賴云清烈士,又是一年清明,由于您的家人遠在重慶,現在,我們代您的親人為您祭掃?!苯衲昵迕?,宜昌市烈士陵園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代親祭掃,令烈士弟媳陳學明老人深受感動。賴云清生于1929年,重慶人,1949年7月11日,在解放宜昌戰役中英勇犧牲,年僅20歲,長眠于宜昌市烈士陵園。
清明期間,我市開展“2022·奮進·網上祭英烈”活動,倡導線上祭掃、綠色祭掃、文明祭掃,全市各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單位共接待現場祭掃17328人次,祭掃烈士墓252座,提供代親祭掃服務45人次,線上平臺祭英烈人數累計達25萬余人次,緬懷先烈功績,傳承革命遺志。
“男兒有志在四方,為國為民奔波忙,待到他日天地轉,朝夕歡聚在一堂?!币瞬貐^第一位共產黨員胡敵短短28字的家書,字里行間映射出對信仰的忠誠,對理想的堅守。每一封烈士家書,背后都有一段壯懷激烈的革命故事。今年清明,宜昌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再次整理出胡敵、張國、宗屬等部分烈士家書,讓世人感悟英烈的家國情懷,汲取精神偉力。
近年來,宜昌大力開展為烈士尋親、為英雄安“家”等活動,先后成功幫助烈士龔永順親屬尋找烈士墓、為劉銀彬等4位烈士尋親,集中遷移安葬零散烈士墓104座,并對全市760余座零散烈士墓持續開展專項管理保護,以實際行動崇尚英烈、緬懷英烈、學習英烈、捍衛英烈。
同時,在《三峽日報》開設“紅色經典”專欄、《三峽晚報》開設專版,充分挖掘宜昌本土紅色資源,大力弘揚英烈精神,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為宜昌創建全國文明典范城市凝聚奮進力量。
打造傳承窗口
創新服務創城
崢嶸歲月近百年,江山萬里換新顏。5月26日,以弘揚黨和人民在各個歷史時期奮斗中形成的偉大精神為主線的《崢嶸歲月》主題展在宜昌市烈士陵園完成布展,正式面向全市市民開放。
為更好地宣講革命先烈事跡、弘揚英烈精神,市烈士陵園高標準打造“五個一”服務(“一堂精品課堂”“一本宣傳手冊”“一部宣教影片”“一套規范儀式”“一支宣講隊伍”),推動宣講隊伍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進軍營,成為我市文明典范城市創建的創新之舉。
在烈士陵園大門、紀念館接待處、宜昌革命烈士紀念館大門處,記者看到均張貼有免費參觀標識,并標明紀念館開閉館時間,方便市民隨時參觀。
宜昌市烈士陵園作為國家級烈士陵園,是宜昌市最大的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德育教育基地,“9·30烈士紀念日”等重大活動在這里舉行,每年接待參觀群眾50余萬人次,已經成為傳承革命文化、創新服務創城的重要窗口。
涵養價值共識
軍地攜手創城
4月21日,宜昌市雙擁工作小組會議上,審議通過2022年度軍地互提需求“雙清單”。通過大力協調解決軍地雙方互動性需求和深層次問題,進一步夯實軍地融合發展基礎,鞏固軍政軍民團結,全國文明典范城市創建下的新型軍政軍民關系有了新發展。
4月28日,我市中石油、稻花香集團、益豐大藥房等24家企業和社會組織,拿出最大優待誠意、最優擁軍措施,加入到“軍人有惠”擁軍優待服務中來,真金白銀擁軍惠軍。同時,猇亭區“軍人有惠”、宜都市“百企千店”、五峰縣“軍惠聯盟”、夷陵區“崇軍惠”等一批擁軍優待服務子項目相繼推進,全市各地100余家企業和社會組織積極參與,讓廣大軍人軍屬、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享有榮譽的同時,更能共享全國文明典范城市創建的成果。
近年來,宜昌堅決扛起擁軍優屬政治責任,健全工作體系,落實優撫政策,在全省率先實現退役軍人四級服務保障體系“全覆蓋”,在全省率先完成烈屬、軍屬和退役軍人等家庭光榮牌懸掛,開展“最美退役軍人”“最美擁軍人物”選樹,出臺隨軍家屬就業安置、獲譽立功現役軍人喜報送達和獎勵、軍人子女教育優待等系列政策措施,在全社會涵養崇軍尚武的價值共識,“擁軍、護軍、愛軍”的城市特質正逐漸形成,軍地同心合力為宜昌創建全國文明典范城市貢獻力量。(三峽日報 記者汝南,通訊員陳志勇、鄭金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