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傳大愛 平凡揚美德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
長期以來,宜昌市以“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為重點,廣泛開展文明家庭創建活動,涌現了一批勤勞敬業、孝老愛親、熱心公益、和睦友善、家風淳樸的文明家庭,為宜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凝聚起了強大正能量。
董翼家庭:教育世家 薪火相傳

董翼,宜昌市第四中學教師,出生于教育世家。其家族最早從教的時間可以追溯到1911年,董翼的曾外祖父劉京三畢業于張之洞創辦的兩湖總師范學堂,他堅持改革教育、興辦學堂,為鄂西山區教育事業作出了貢獻。
如果說劉京三開啟了教育世家之門,那么董翼的大姨奶奶董澤恩則是對這個家族影響最大的一位,她18歲考取武漢懿德師范,一生教書育人,無私奉獻,是董家的靈魂人物。
父親董雪樵先后在長陽鄧家壩小學、市四中任教,后被調到市招考辦公室。母親李惠茗是學校的會計,她父母李承勛、劉漢英都是老師。
“長輩們對教育的執著和責任心,對我們從事教育事業的后輩來說,影響是最直接的。激勵著我們在自己熱愛的崗位上,認認真真、踏踏實實,把一顆真心交給學生,端好教育這碗良心飯?!倍砩钣懈杏|地說。
百年教育世家傳承到了董翼這一代,當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是她兒時的夢想,也成了她長大后必然的人生選擇。1999年大學畢業后,董翼回到母校任教。
作為教育家族的第四代,董翼已經在教學一線工作了20多個年頭,她的老公也在市三中工作。在她看來,有愛才有教育,她把郵箱公布給所有學生,耐心傾聽學生心聲,誠懇解答學生疑惑,從不覺得麻煩。她常說:“面對學生沒有一件是小事,也許一個小小的努力,就會改變他們人生的軌跡?!?/p>
百年來,董翼及親人四代從教,整個家族共走出32位教師,11對教師夫妻。2017年,董翼家庭被評為西陵建區30年“感動西陵”十大人物、荊楚最美家庭、湖北省文明家庭;2018年,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2020年,被評為第十二屆“全國五好家庭”。
王道鳳家庭:在平凡中鑄就偉大

王道鳳出生于一個貧寒家庭,為了照顧弟妹,酷愛讀書的她放棄了學習的機會。結婚后,她重拾昔日愛好,常年養成看書學習、寫心得日記、練書法的好習慣,她說學習讓她感到快樂,更深悟家和萬事興的道理。
1989年,她和丈夫開起了“鳳平法治文化”餐館。她把法律知識編成順口溜、三字經、七字詩,在墻刊上增設了“學法用法“誠實守信”“人生感悟”“生態保護”“左鄰右舍”等欄目。
此外,她把餐館一樓接待廳打造成法制圖書閱覽室,每年自費1000多元訂閱法律、法規之類等報刊雜志30多種,購買、收集法律、科技文化書籍1000多冊,供南來北往的客人學習閱讀。
為了調解家庭矛盾糾紛,王道鳳在自家建起了“知心姐姐工作室”,以切身經歷告訴姐妹們如何處理婆媳矛盾、增進夫妻關系、教育子女成長成才。她利用自己文化餐館的優勢,辦起了“愛心驛站”,假期邀請留守兒童來“驛站”讀書、畫畫,讓孩子們找到家的溫暖。
生活上,王道鳳也是孝順的兒媳、賢惠的妻子、善良的母親,在這樣一個和諧幸福的家庭里,兒子繼續傳承著他們誠實守信、孝老愛親的品質,家庭美滿、事業有成。
60年風雨人生路,30載傳播正能量。王道鳳家庭被評為全國“五好文明家庭”、全國“書香之家”、宜昌市“百優”文明家庭。她本人也榮獲“中國好人”、全國“法治宣傳教育先進個人”、新時代最美法律服務人提名獎、湖北省“崗位學雷鋒標兵”、“湖北好人”等多項榮譽稱號。
程至誠家庭:小小少年有大愛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襲而至,程至誠的父親程林主動請纓,趕赴宜昌市中心人民醫院江南院區危重癥病區,負責危重癥病人的插管手術。同在醫院工作的媽媽也忙碌在新生兒病房,家里只剩下年僅10歲的程至誠。
在獨自居家的日子里,程至誠不僅網課一節沒落下,還學會了做飯,洗衣等家務勞動,用小小肩膀挑起了當家的重任。
在日記和給爸爸的信里,程至誠寫下了自己的思念,“希望爸爸早日打敗病毒,救活所有病人,早日回家?!惫ぷ髦?,程林給程至誠寫下了一封題為《吾兒至誠》的家書,作為給兒子10歲的生日禮物。
家書中,程林寫道:疫情來勢洶洶,無人可獨善其身,為父更不應茍且偷生,為汝等所恥笑……為父對汝寄予厚望,不求大富大貴,但求汝能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成為一名健康又智慧的小少年……
一前一后,書信傳情,彰顯出濃濃的父子情,這封家書因此也被《人民日報》等各大主流媒體廣泛轉載。 2020年3月底,程至誠的爸爸媽媽先后回到家中,獨自生活兩個月的他已經成長為一個健康樂觀的小少年。
2020年11月,程至誠當選“特別關注孝心少年”,并獲得3萬元助學金。在與爸爸媽媽商量后,他將這筆錢一部分用來購買圖書捐贈給學校,與同學們分享;另外一部分則用來購買輪椅,贈送給父母所在單位——宜昌市中心人民醫院,以此回饋社會。
程至誠的自強、樂觀、愛心、奉獻,凸顯了新時代少年朝氣蓬勃、奮發向上、自強不息的精神。宜昌市委書記王立在看望他后,勉勵他要好好學習,加強鍛煉,努力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夏闖、楊艷艷家庭:舉家抗疫 “疫”不容辭

夏闖、楊艷艷夫婦是市第三人民醫院的醫生。丈夫夏闖是一名外科醫生,妻子楊艷艷是肝病科醫生。家里有3位老人2個孩子,父親因車禍導致嚴重腦外傷和頸椎骨折還在恢復之中,岳母有高血壓和抑郁癥,兒子12歲,女兒才4歲。
2020年的新年剛過,新冠肺炎疫情來勢兇猛、迅速蔓延。危急時刻,夏闖第一時間向醫院遞交奔赴抗疫一線的申請,隨后被派往發熱門診,給每個發熱病人采集核酸標本,從中找出有傳染性的人群,并將他們一一送往各個病區。
丈夫在一線抗疫,楊艷艷也不甘落后,作為科室臨時負責人,她在第一時間制定病房封閉管理要求,在整個疫情期間,創造了全科醫護、病患及家屬零感染的奇跡。為解決病人的用藥需求,楊艷艷和她的團隊兼任起臨時配送員,送醫送藥到病人家中。
看到爸爸媽媽忙碌的身影,12歲的兒子主動承擔部分家務,減輕3位老人的負擔,還臨時當起了家庭的“健康小衛士”。他手把手教外公外婆和爺爺正確佩戴口罩的方法,督促妹妹勤洗手、講衛生,還自創了“抗疫小超人打新冠病毒”的小游戲,在小小男子漢引領下,一家老小的居家生活變得有滋有味。
家庭主力在前方抗疫、家庭成員在后方支援,在這次疫情防控中,他們夫妻并肩,護佑一方;老小同心、守望相助。他們每個成員都不掉隊,發揮了全家齊心、共同抗疫的家庭作用。他們的家庭榮獲了2020年“荊楚抗疫最美家庭”、2021年“全國最美家庭”。
“不忘卻過往,更希冀未來!”這是夏闖、楊艷艷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們更期待:疫情過后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
于小平、伍輯燕家庭:15年支教綻放最美心靈

于小平、伍輯燕夫婦現為湖北龍昌光學有限公司員工。2007年起,夫婦倆響應原就職廣東省佛山華國光學器材有限公司的號召,先后在廣東、廣西支教。
2011年12月,老板周樑成在宜都市創辦湖北龍昌光學器材有限公司,2014年夫婦二人服從安排,到宜都市賀炳炎紅軍小學支教至今。
賀炳炎紅軍小學一直以來留守兒童多、占比大,現在122名學生中留守兒童就有89名。為了讓這些孩子感受到父母般的關愛,每到孩子們生日時,他們都會在宿舍里下一碗“壽面”陪孩子們一起吃,或是將這一個月過生日的孩子們聚在一起過集體生日;為了不讓一個問題學生掉隊,夫婦倆堅持家訪,8年來,家訪里程達4000多公里;為了幫助后進生提高學習成績,于小平在宿舍里辦起了課外輔導班,周末又義務給孩子們補習功課。
在學校里,于小平是體育老師也是義務保育員;伍輯燕既是語文老師,同時還教音樂、美術,偶爾也是心理咨詢師。學習上,于小平和伍輯燕對學生都嚴格要求,課余時間,他們和學生一起聊天、做游戲,大家私下都叫他們“于爸爸、伍媽媽”。他們也先后獲得全國紅軍小學優秀教師、宜昌市文明家庭、宜昌市最美家庭、宜昌楷模、宜都楷模、荊楚最美家庭提名獎、宜昌市道德模范提名獎等榮譽稱號。
作為編外老師,于小平夫婦干著教師的工作,卻不能享受老師應有的福利政策與職級晉升平臺,他們領著企業的工資,每年暑假還要回企業上班。于小平說,學生每一點滴變化是他們支教路上的動力,我們舍不得山里的孩子,只要企業有政策,我們愿意一直支教下去。
龔雪家庭:夫妻同心 橙心橙意助振興

俗話說得好:“家和萬事興?!敝挥邪鸭彝ソ洜I好了,才有足夠的精力去發展事業。秭歸草帽姑娘商貿有限公司負責人龔雪一家就是這樣,她們夫妻恩愛,相敬如賓,在經營好自己小家的基礎上,事業也蒸蒸日上。
2014年8月,龔雪開始試水電商。后來,她參加電商培訓,在相關部門的幫助下,成立了秭歸縣第一家農村電商服務站——郭家壩村電子商務綜合服務站,幫助全縣老百姓和貧困戶銷售臍橙、土雞蛋、橙花蜂蜜等農副產品。
2019年,龔雪帶領團隊整合平臺資源,繼續發揮優勢,線上線下同步銷售秭歸臍橙1000萬斤,產值超3000萬元,間接帶動130人就業,輻射帶動2000余名農戶和貧困戶脫貧致富。2020年7月公司被評為宜昌市“電子商務示范企業”。
一人富不算富,帶動周邊的老百姓共同致富才是龔雪的心愿。她主動參加省內外各部門組織的各類電商學習,并在當地成立了秭歸縣巾幗電商聯盟、秭歸縣郭家壩電商協會以及郭家壩鎮電商服務中心,通過這些平臺她把自己的所學所得傳授給當地的有志青年。目前,在龔雪的帶動下,秭歸縣已發展電商企業2500多家,全縣電商從業人員達到8000多人,物流、快遞、生產加工等相關聯產業吸納就業人員3000余人。
事業成功的背后,是家人的默默付出和無私奉獻。為了讓她安心工作,兩邊的媽媽主動站出來幫她分擔后顧之憂,解決了生活和帶娃的難題。丈夫也主動辭去穩定的工作,幫她經營公司。
2020年5月,龔雪家庭被縣委文明辦、縣婦聯、縣人社局、縣農業農村局聯合表彰為“最美家庭”。2022年1月,龔雪被評為“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
向宗樂家庭:用大愛成就責任

向宗樂,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五峰鎮水浕司村人。27歲那年,一場意外無情地奪走了他的雙手和左眼。
巨大的生活反差讓他有些消沉,但看著一天天長大的女兒和溫柔、賢惠的妻子,他最終下定決心,要振作起來。從此,不屈不撓的他開始了艱辛的自立生活。沒了雙手,他就用鐵絲自制的“手套”拿勺子,解決吃不用喂的問題;沒錢供女兒上學,他就出去給別人背東西,干力氣活。
后來,他漸漸學會了用雙臂握掃帚、鋤頭、鐮刀等生產工具從事各種勞動,靠殘缺的雙臂將土坯房蓋成磚墻房,將兩個孩子養大成人。
自幼愛好在河里玩耍的他,從小就鍛煉了一身好水性,每當發生溺水事故,向宗樂總是毫不猶豫,跳進河中救人。從17歲第一次救人到現在,他已經陸續從河里救起了10多人。有人問他為什么?他總是回答:“我沒有雙手,不能幫別人什么忙,但我有很好的水性,就應該救他們上岸,不能讓他們失去生命?!痹捳Z簡單而樸實,卻道出他內心深處至真至純的善良與美好。
向宗樂自立自強,克服了身體的障礙,托起了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他見義勇為,戰勝了死亡的恐懼,讓生命化險為夷。
40多年里,向宗樂和老伴兒不等不靠,建房子、修豬圈、挖魚池、喂山雞、養山羊,他們也和大多數貧困家庭一樣行走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
夫婦二人積極向上、樂觀堅強的人生態度,不屈不撓、頑強拼搏追求幸福的堅毅品質,在當地傳為佳話。其家庭先后榮獲“全國五好家庭”“全國最美家庭”“荊楚最美家庭”“宜昌最美家庭”“五峰文明家庭”。
邱天星家庭:祖孫三代黨員的精神傳承

爺爺邱昌黎,1960年入黨。1970年響應國家號召,從武漢舉家遷到宜昌,成為萬里長江第一壩——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的第一代建設者。葛洲壩竣工后,又把余熱獻給三峽大壩。那時搞建設“大會戰”,數萬人背井離鄉涌來工地。沒地方住,就在荒坡上搭蘆席棚,頂上鋪油毛氈;缺錢缺人缺技術,老一代的建設者就自行設計、建造、安裝,最終創造出了震驚世界的中國奇跡。
父親邱承俊,1994年入黨。2003年“非典”來襲,他和同在醫院工作的愛人一起參加黨員突擊隊,忙得完全不著家。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快要退休的邱承俊堅持戰斗在抗疫一線,雙腳雙手甚至耳朵都長了凍瘡。為了將物資及時分發下去,在腰部還貼著膏藥的情況下,他主動報名參加臨時搬運小組,堅持1個多小時直至8噸物資全部卸載搬運完畢。
邱天星,夷陵區樟村坪鎮黨委宣傳委員?!肮虉獭钡乃?,總是爭取到達一線,只為寫出更真實、鮮活的文字。她撰寫的稿件《堅守14年的黃柏河清漂人》,被全國10余家黨報黨媒采用、推廣,黃柏河清漂隊隊長畢家培榮獲“中國好人”等諸多榮譽。近年來,她共榮獲湖北日報年度優秀通訊員稱號3次、湖北日報年度通訊員好新聞獎項2次。雖然黨齡才3年,但爺爺、父母烙印在她心里的“黨齡”已經很久。她渴望自己能延續這份傳承,在爺爺和爸爸奮斗過的城市繼續努力,做有責任、有擔當的新青年。
2022年,邱天星家庭獲第八屆宜昌市最美家庭。由夷陵區委宣傳部報送的邱天星家庭家風故事在湖北省“講述紅色家風 傳承紅色基因”家風家訓故事音視頻征集活動中獲優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