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家教樹家風 揚美德促文明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
家風家教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財富。今年以來,宜昌市注重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涌現出一大批崇德向善、事跡感人、影響廣泛的家庭典型,他們或愛黨愛國、敬業奉獻,或尊老愛幼、睦鄰友善,或熱心公益、甘于奉獻……在廣闊的社會舞臺上,樹立起鮮明的價值導向和道德標桿,引導著更多的家庭走出“小”家、融入“大”家,傳播著文明家庭的正能量。
杜璐璐家庭:用樂觀勤勞與苦難對話

“上午腿感覺怎么樣?中午想吃點什么?”在點軍區艾家鎮艾家村二組,剛剛從田地里干完農活回來的杜璐璐,一進門就來到丈夫床前,打了溫水給他擦臉,又扶著他翻身,以免久臥發麻。
6年來,面對癱瘓在床的丈夫、年邁失明的婆婆和還在上學的孩子,這位柔弱女子便是這樣一點一滴適應、磨煉,扛起了整個家庭。
杜璐璐是長陽人,21歲時嫁給了艾家村二組的小伙兒艾祖兵。2015年年關將至,丈夫在貴州務工時突發事故,重病臥床,巨額治療費用讓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面對癱瘓在床的丈夫、雙目失明的婆婆和尚在學齡的幼子,她將家庭重擔一力背負,給予每一位家庭成員盡可能多的關心和照料。
為了避免丈夫因長期臥床造成肌肉萎縮,她抽空自學了護理知識,堅持給丈夫雙腿做按摩,手腕按到紅腫還在咬牙堅持。
由于神經受損,丈夫的大小便不能自理,她每天堅持幫丈夫排尿排便、擦洗身體、翻身換藥、換洗被褥。白天,她忙于農活,午間、黃昏再抽空回家做飯;夜里,她還要打掃衛生、清洗衣物,照顧婆婆和丈夫,盡管勞累,但她的家里卻收拾得干干凈凈,沒有任何異味,房前屋后也比較整潔。
杜璐璐心中一直堅信,只要善良、樂觀和勤勞,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生活會越來越有希望。6年來,她的事跡被廣為頌揚,她也曾獲得“宜昌好人”、“宜昌最美家庭”的榮譽。
胡光琴家庭:用勤勞催開“文明之花”

“家庭是船,事業是帆,帆兒推動船行,船兒揚起風帆”。枝江市胡光琴家庭在四十多年的創業航行中,用勤勞催開文明之花。
上世紀80年代初期,胡光琴和丈夫黃衛民開始嘗試“果樹+花卉”的復式種植,后來發展花卉苗木,做園林工程,2005年成立湖北衛民園林建設有限公司,最終成為湖北園林行業的榜樣人物。他們致富不忘帶鄉親,積極扶持農戶經營,“助農直徑”由最初的1鎮7戶擴展到現在的5個鎮(街辦)25個村1600多農戶,幫助農戶人平年均增收15000余元。
胡光琴家庭以衛民生態園林景觀為依托,圍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個主題并結合園內豐富的地域文化特色場館,開發出多門針對性強、趣味性濃、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啟迪中小學生智慧的研學課程,厚植綠色發展的理念。
疫情期間,胡光琴家庭發動女企業家捐款、捐物共計22.19萬元,其中個人捐款累計達到6.1萬元。胡光琴夫婦還組織員工在重點路段開展消毒工作。
胡光琴先后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雙學雙比”先進女能手、全國最美家庭等榮譽,并在2018年11月光榮地出席了中國婦女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黃衛民先后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全國科技讀書示范戶”。
胡光琴家庭先后獲評“全國最美家庭”“全國五好文明家庭”“全國科技讀書示范戶”“湖北省文明家庭”。
黃昌菊家庭:共用雙手點亮人生

1984年,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漁洋關鎮大房坪社區居民黃昌菊和曾凡友結為夫妻。新婚46天,丈夫因一場事故失去了雙臂,而此時黃昌菊正懷有身孕。黃昌菊收起自己的傷感,想方設法鼓舞、開導丈夫,讓他重新燃起活下去的希望?!敖裆袷?,我要和你共用一雙手,無論生活有多難,我在,家就在!”這是黃昌菊對丈夫的承諾,也是對自己千萬次的鞭策。
受傷的丈夫需要照護,剛出生的女兒要扶育,年邁的雙親要贍養。她搟過茶,賣過煤球和西瓜,開過餐館、小賣部,不放過任何一個掙錢的機會。她就像一個高速運轉的陀螺,片刻不停歇。
為了讓丈夫過得充實,她幫助丈夫學習使用電腦上網,練習嘴銜毛筆練書法。在黃昌菊的支持和鼓勵下,曾凡友經過多年苦練,成為有名的殘疾人書法家?!耙路辖洺8愕糜心?,特別難洗掉,但是她從來不埋怨我,還給我買字帖鼓勵我多練習?!碧崞疬@些年自己自學書法,曾凡友感激地說,“黃昌菊用辛勤的汗水和不屈不撓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難,照亮全家人前行的道路?!?/p>
夫妻倆38年形影不離,相濡以沫,妻賢子孝、鄰里和睦,是大家公認的“最美家庭”。
2015年7月黃昌菊被評為“湖北好人”,2018年6月上榜“中國好人”。黃昌菊的感人事跡以微電影的形式被搬上屏幕,得到全國網友的點贊。黃昌菊家庭先后獲評“全國最美家庭”“荊楚最美家庭”“五峰文明家庭”。
王芳家庭:盡一切努力讓老人快樂

陪伴老人,追尋幸福,盡一切努力讓老人開心、快樂這是夷陵區鄢家河初中校醫王芳一家最樸素的愿望之一。
2002年公公去世后,婆婆來到鄢家河初中和王芳一家生活在一起,因為學醫的緣故她就主動請纓承擔起照顧老人的職責。那時她28歲,和老公成家沒幾年,女兒也還小,她和老公一邊工作,一邊照顧一老一小,撐起一個溫馨的家。婆婆因身體不好常年生病吃藥,每年多次生重病住院,臥床不起。
二十年來,夫婦倆對老人細心呵護,體貼入微,在精心照料下,老人多次逃離死神的魔掌。
2018年,老人生病后住進了ICU病房,生活長期不能自理,王芳每天為婆婆換紙尿褲,倒痰盂、擦洗身體。為了讓老人吃上可口的飯菜,她學做本地腌菜。婆婆經常逢人就夸:“四個姑娘,也趕不上一個王芳?!?/p>
受母親影響,女兒長大參加工作后,經常給奶奶買最喜歡吃的零食、水果和營養品,在家里也總是逗奶奶開心,幫奶奶掏耳朵。
婆婆雖然身體不太好,但王芳一家想方設法讓老人享受多姿多彩的晚年。自2013年起,一家人就帶婆婆出門旅游,靠著一輛汽車和一個小推車,帶著高齡老人自駕游歷了全國十幾個省市。
2021年1月18日,楚天都市報報道了王芳帶高齡老人出游的事跡,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
徐玉華家庭:托起貧困學子“求學夢”

“春秋二十如一日,教書不為稻粱謀。善心助人良心事,不負崢嶸歲月稠?!边@是遠安縣舊縣鎮安鹿小學徐玉華的自勉小詩。在家人的支持下,她扎根山區22載,為山鄉貧困學子托起“求學夢”。
以“母親”的姿態默默守護著一屆又一屆的貧困學子,徐玉華心甘情愿扎根鄉村,成為他們尋夢路上的“守路人”。曾有多次可以回到城區學校工作的機會,但都被徐玉華拒絕了?!斑@里的孩子需要我,我就在這兒”。這些年,徐玉華家訪了1500多名學生,走遍了遠安的各個角落,最遠的來回要走4個小時的山路。
這一路走來艱辛且溫暖,父母、丈夫給她莫大的支持。在家庭并不富裕的情況下,丈夫義無反顧地支持她將工資用于助學。身為退伍軍人的父親被女兒的執著感動,在徐玉華腿部骨折期間,年近70歲的他背著女兒去家訪貧困學子。
如今,徐玉華微信愛心捐助團隊已從當初的10余人發展到20多個省市的180余人,幫扶范圍也由嫘祖鎮輻射到遠安縣7個鄉鎮34所學校、幼兒園。多年來,徐玉華累計籌集來自全國各地的助學金330余萬元,讓340名面臨輟學的孩子能夠繼續他們的學業,合計幫助貧困學生4000余人次。
徐玉華先后獲“中國好人”“全國優秀教師”“湖北好人”“湖北省三八紅旗手”“宜昌市道德模范”“宜昌市五一勞動獎章”等稱號。她的家庭獲“荊楚最美家庭”“宜昌文明家庭”“宜昌最美家庭”等榮譽。
姚冬紅家庭:爭做低碳生活踐行者

當陽56歲的姚冬紅是“康乃馨母親課堂”公益講師、“生態環保宣講團”宣講員。近年來,她與丈夫陳世勇厲行節約,倡導低碳生活方式,是生活垃圾分類的執行者。
生活中,姚冬紅和丈夫陳世勇有著較強的節能減排科學觀念。她對家中的廢舊紙盒進行分類收集,定期送給院內收購廢品的老人;自制廢舊電池回收箱,集中送到宜昌市生態環境局統一處置;她家的淘米水和洗菜用剩的水都用來澆花,清洗衣物的水儲起來沖洗廁所、清洗拖把,真正做到了一水多用,讓每一滴水都發揮最大價值。
變廢為寶是姚冬紅的生活理念。她利用很多廢舊物品自制了養花蓄水用具,將淘米水發酵、雞蛋殼搗碎,做成肥料滋養花草。用橘子皮自制殺蟲水,就連家里純棉的舊衣物都變成了她自制拖把和抹布的原材料……
姚冬紅一家在日常生活中用最簡單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踐行著低碳環保的理念,也帶動更多人加入到綠色環保行動中。
13年來,姚冬紅舉辦20余場次公益講座,有6000余人聆聽,她用專業知識傳播著生態環保理念。
姚冬紅先后獲評“省級工會積極分子”“湖北省共青團關愛農民工子女志愿服務行動先進個人”“宜昌市學雷鋒標兵”“宜昌市百名榜樣女性”等稱號,她的家庭也先后榮獲“荊楚綠色環保最美家庭”“宜昌最美家庭”“宜昌文明家庭”等稱號。
張宜貴家庭:江上救人的“愛心漁夫”

張宜貴、張小鵬父子住在西陵區土街頭社區,兩人曾經是長江上的漁民。父子倆20年來,先后在江水中救起近30人,卻從不求回報,被群眾稱贊為江上的“愛心漁夫”、“無名英雄”。
夏天的時候,江上游泳的人很多,有的游到江中間突然腿抽筋,沒了力氣,眼看整個人往下沉,張宜貴正好出船從旁邊經過,第一時間上前幫上一把,讓落水者抓住船舷爬上來歇口氣。
清早,有老人喜歡在江邊行走,江邊的臺階上有青苔,一不小心就滑到了江里。正好在江邊的張宜貴父子倆,趕緊跑過去遞上竹竿讓落水的老人抓住,合力將老人拉了上來。
“像這樣的事情太多了,每年都有好幾次,我們也習慣了?!泵鎸Υ蠹业馁澴u,張宜貴笑言只是順手的事。
張小鵬說,父親在江上救起過不少人,有的人被父親順手救上來后連聲謝謝的話都沒有,但父親從未在意過,總說看到有人落水了總不能不管,只要能救的就會伸手去幫一把。
跟隨父親的3年間,張小鵬也先后救起3名落水者,以實際行動傳承父親的大愛。
2017年,張宜貴、張小鵬父子獲評“西陵區見義勇為先進個人”“宜昌楷?!?。張宜貴家庭還獲得了2018年度“荊楚最美家庭”、2019年度“全國最美家庭”、2020年第十二屆“全國五好家庭”等榮譽。
朱春燕家庭:用心守護一湖清水

“過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現在愛水惜水保護水,以后我們還要靠水養水,生態致富兩全其美?!币硕几邏沃捩偘坐嗃翊迤呓M梁智博常對人這樣說。
梁智博是高級農藝師、湖北省長江水生態保護研究院常聘專家、環保志愿者,是從農村走出來的環?!巴翆<摇?。妻子朱春燕是高壩洲鎮婦聯第六屆執委,夫婦倆長期致力于生態環保產業發展,參與研發的水生態修復系統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貴子湖原是清江旁邊的湖泊,由于開發過度變成一片死氣沉沉的爛魚塘。在宜都市農業、水利和科技等部門支持下,梁智博重新規劃水面,退塘還湖,恢復湖泊原貌。為避免水藻類植物過多而使水體富營養化,梁智博還投放以浮游生物為主的濾食性魚類,在生物浮島上種植各類水生蔬菜及鮮花綠草……一場脫胎換骨的“水生態革命”使貴子湖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被地方水利部門列為水生態文明試點基地。
梁智博潛心探索的具備“造血功能”的水生態治理模式,得到了很多科研機構和有關部門的關注與認可,獲得專利20多項。他個人也先后獲得荊楚楷模、宜昌市第六屆道德模范、宜昌首批“生態公民之星”等稱號。
梁智博、朱春燕夫婦不僅致力于傳播綠色健康理念,讓更多人參與到生態保護中來,更希望自己掌握的水生態修復技術能夠早日在全國內河湖網進一步推廣實踐,讓水生態修復環保產業助推生態文明建設,為美麗中國錦上添花。
三峽日報全媒記者劉晶晶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