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文化、三國文化、巴楚文化等浸潤滋養,塑造出了宜昌包容寬厚、崇德向善的品格,養成了一代又一代宜昌人甘于奉獻、默默付出的品質。
在這座大愛之城的“好人”長廊里,還有一群“最美教師”。他們中間,有全國“教書育人楷?!眲l英、有25年來用初心守護深山校園的鄉村教師向宏佳、有全國優秀特崗教師杜鳳琴、還有榮登2021年“中國好人榜”的“愛心信使”曾朝平……他們用凡人善舉、無私奉獻,踐行了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書寫了宜昌教育的大愛和溫度。
劉發英:網絡助學,心懷慈悲擺渡讀書之夢
1991年,劉發英畢業后來到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最邊遠、最貧困的黃柏山鄉任教。
山區學校貧困家庭的孩子多,隨時面臨輟學。面對一雙雙渴望知識的眼睛,山里人的樸實和對教育的渴盼,劉發英心疼不已。調入資丘鎮白沙坪小學后,劉發英通過走訪調研,發現全校400多名學生中有三分之一面臨上學困難。這是靠個人工資無法解決的問題,2005年12月,劉發英接觸到了“心之旅”愛心網站,“英子姐姐”17年的網絡助學之路由此開啟。
網絡助學最重要的就是用誠實獲得資助者的信任,劉發英確保每一個環節都公開透明。14年來,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900多名網友和愛心人士,都為“英子姐姐”的助學網站出力。一筆筆愛心助學款讓5000多名困難學生延續了讀書的夢想,走出大山。
隨著教育扶持政策的不斷完善,2015年,劉發英調整了網絡助學資助方向,將過去覆蓋九年義務教育、高中和大學的資助范圍,收縮到重點資助貧困大學生。她將資助范圍調整及時告知網友,得到了積極響應。2015年8月以來,劉發英的足跡遍布全縣154個行政村,資助貧困學生達到5740人次,資助金額1100萬元,資助額度等同于前11年的資助總額。
向宏佳:扎根山寨,無怨無悔深耕教育熱土
47歲的向宏佳出生于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灣潭鎮鎖金山村。1996年從師范學院畢業后,向宏佳選擇回到家鄉,到采花鄉中學教英語。
因為偏遠閉塞、經濟落后,班上大多孩子都是留守兒童,常年缺少父母關愛。向宏佳除了教學,更用心當好這些孩子的“臨時家長”。他一有時間就陪心情低落的孩子聊天,為生病的孩子送醫買藥,在燈下穿針引線為孩子縫補衣服,在操場、球場、宿舍陪自卑厭學的孩子散步、打球、談心……
大山深處的學生們英語基礎普遍薄弱,很多孩子不敢開口、怕開口。向宏佳決定營造良好的語言氛圍,提供多元的教學方式,為孩子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他自購教學磁帶,讓學生聽到純正的發音,模擬跟讀;自購英語報,讓學生通過報紙了解世界,激發英語學習興趣;通過PPT課件、視頻教學、英文歌曲演唱等,讓英語課堂豐富多彩。
由于教學效果突出,2018年,沿海一所私立學校請他去任教,年薪50萬元,但他毅然拒絕。24年來,向宏佳任教的11屆初三畢業班,500多人被市、縣重點高中錄??;輔導學生參加全國、省級各類英語競賽,20多人榮獲一、二等獎。
杜鳳琴:播種鄉村,堅守初心綻放理想之花
年輕、高學歷卻放棄公考和高薪,回到農村小學任教。這樣的選擇讓很多人不理解,但秭歸縣九畹溪鎮蘆池灣小學杜鳳琴老師絕非一時沖動,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單薄瘦弱的杜鳳琴,內心積蓄著強大的勇氣。學校沒有英語教師,她迎難而上,接下4個年級共4個班的英語教學。從老本行語文教師轉型為英語教師,杜鳳琴沒有氣餒,苦心研究講課技巧。在這樣的努力和堅持下,杜鳳琴迅速成長為全鎮英語教學的行家里手。很多學生都說:“杜老師上課非常生動,我們一聽就懂、一學就會?!?/p>
而立之年,教學成績突出的杜鳳琴被任命為校長。她跑項目、拉贊助、進課堂、化疑難,先后建成教師周轉宿舍、學生公共廁所、標準化塑膠運動場以及陽光廚房,維修升級了學生宿舍、教室,重新配置了一體機、錄播室、IP廣播等多媒體教學設備,團結領導班子和同事,努力打造校風正、教風嚴、學風濃的校園。
今年9月,杜鳳琴作為湖北省唯一受邀教師,成為教育部“2022年全國優秀特崗教師事跡報告團”10名成員之一,參與了《特崗教師報告廳》節目錄制?!拔嵝乃?,即是光明?!倍砒P琴靦腆卻又釋然,因為自己在播種鄉村教育的道路上綻放著理想之花,收獲了別樣人生。
曾朝平:潤物無聲,千封書信架起溝通橋梁
1995年,曾朝平大學畢業回到葛洲壩實驗小學任教。班上的學生跟自己當年一樣都是“葛電子弟”。聚少離多的思念之苦、父愛缺失帶來的低落讓曾朝平感同身受。一位母親找到曾朝平,說孩子太過內向自卑,平時比較聽爸爸的話,希望曾朝平給孩子爸爸寫封信,讓他開導開導孩子。
曾朝平欣然應允。沒過多久,孩子媽媽欣喜地告訴曾朝平,自從收到父親的回信,孩子精神大振,臉上也有了笑容。這讓曾朝平意識到,或許可以將此運用到教學中。
就這樣,夜深人靜時鋪開稿紙,伏案于臺燈下,成了曾朝平的常態。孩子的進步、快樂、悲傷、低落,點點滴滴的大事小事,都被曾朝平凝聚到筆尖,化作一段段真誠文字,傳遞給孩子遠在異鄉的父親,而最終的意義,是讓家長對教育有更深刻的理解,做“智慧型”和“成長型”父母。
曾朝平創造出“三位一體”書信交流法,班級群“每月一信”,一對一“家校傳書”,“親子書信”遠方愛。從1995年至今,27年的時間里,曾朝平為孩子和家長們寫下了千余封、40多萬字的書信。從最初的紙質書信到后來的電子郵件,曾朝平為孩子架起的溝通橋梁,讓孩子在成長中感受到了沒有缺失的關愛。
堅定的信念、崇高的品德是宜昌教育人修身立志的準則,他們用初心鑄就匠心,甘愿在寂寞中奉獻,在堅守中成全每個孩子的夢想。他們是辦好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事業的人才支撐,為“好人之城”增添著耀眼的光芒。(三峽日報 通訊員張黎磊 馬桂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