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汕頭路小學以德育加油站建設為依托,以“系統規劃,融合統籌,常態落實、持續優化”為思路,不斷拓寬育人渠道,豐富育人內涵,提升育人實效,摸索構建“德育加油站”工作的“13345”模式,全力推動課后服務從“有”向“優”、從“量”向“質”、從“校內”現“校外”的三重轉變。
建好共同體
強化學校主陣地,構建機制健全、內外銜接、三方協同的課后服務共同體——德育加油站。
立四梁八柱。以“八有要素”為統領,搭建德育加油站的四梁八柱,即有方案、有人員、有場地、有標牌、有分工、有職責、有課程、有制度。
謀系統規劃。以《宜昌市汕頭路小學“德育加油站”建設方案》、《宜昌市汕頭路小學課后服務實施方案》為校本化實施規范,由書記、校長擔任站長。以“1+3”為場地依托,“德育加油站”+安全、閱讀、健康三大主題成長空間,整合場地資源,輻射校園每個角落,從環境上營造“明德至善 情智共生”德育氛圍。
優化課程內容。重新規劃課后服務課程,突出服務項目化,項目課程化,課程素養化的實施路徑。一是保底的課程,以當天學習內容為主的作業整理與指導;二是基于師生雙向需求與能力的校情開設的特色課程。
實施“三段”課后服務(暮省十分+作業時光+活動拾趣)。學生可參加“一班一品”多樣化服務項目,讓學生快樂學習、個性飛揚,環繞在瑯瑯書聲、嘹亮歌聲、悠悠琴聲、開心笑聲之中,保證學生在?!白詈笠还锓铡卑踩?、充實、快樂。
雙線運行三全落地。一是完成作業與素質拓展兼顧;二是室內與室外結合;三是年級與校級統籌;四是集中與分散統一。有效實現了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的目標。
立足三個基本點
一是致力于保障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成長機會,完成作業,夯實基礎。精細謀劃、優化作業、分層布置,突出學科核心素養培育,努力做到“兩個保證”,即:保證給予學困生額外的教師點撥、學優生適當的拓展延伸;保證學生回家后有充足時間開展家務勞動、體育鍛煉、自主閱讀、興趣培養。
二是致力于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素養培育,發展興趣,身心健康。區別于學科課程,課后服務課程致力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綜合素養的培育,圍繞“服務項目化、項目課程化、課程素養化”的切實要求,以生為本,以“趣”引人,充分挖掘學科教師專業特長,與學校社團活動融合,分校級、年級、班級3個層級,藝術、體育、思維、文學、勞動實踐5類主題,成立41個社團,形成獨具特色、發展特長、張揚個性的課后服務項目群,切實實現“托得住、管得好、服務優”。
三是致力于激發學生的發展潛能和自主能力,保護信心,持續進步。完善紅領巾爭章管理辦法,整合學生榮譽制度,不斷激發學生成長的本質意志(學習動機),提升學生自主學習和管理的能力。同時努力讓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有可視化的展示,在空間設計上設置了班級、年級和校級的學習成果展示區,關注每一名同學的發展,每學期讓學生實現“三有”的目標:光榮榜上有名字;書包里有獎狀;作品展示區里有作品。
整合三類資源
相向而行、共同發力,突出家校社協同育人,構建“三位一體”大教育格局。
整合人力資源。一是發揮家長作用,組織機構中有家委會成員和家長代表的身影,課后服務“五位一體”護學崗有家長排班值守的身影,實現家校合力;依托“家長學?!?,引導家長自主開發家庭教育課程,提升家長教育力。二是發揮專家、學者、精英的教育作用,邀請專業足球教練、警察、心理咨詢師走進校園,成為加油站的助推力量。
整合課程資源。聯合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涵蓋優秀傳統文化、美德教育、愛國主義、生態教育等主題,通過引導學生開展實踐、合作分享、交流表達,搭建聯動實踐平臺。
整合空間資源。以校內學習場景、學習空間為出發點,協調對接校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勞動教育實踐基地、體育場館等社會資源,積極拓展育人,多措并舉提升課后服務吸引力。
實現四個提升
立德樹人提升高度。努力讓學生從作業堆里解放出來,有了更多自由時間,愛自己所學,學自己所愛,走出教室、散發奇思、釋放個性。
公平惠民提升溫度?!暗掠佑驼尽边\行以來,學生課后服務參與率呈上升趨勢,參與率高達96.9%,達到了教師用心、學生開心、家長放心的良好效果。
作風建設提升力度。以“廉潔校園”建設為契機,持續抓好師德建設。凝聚全體教師向心力,出臺如人文假、AB崗等“八項關愛”舉措,讓教師有時間、有健康、有精力、有動力,提高教師的幸福指數和工作內驅力。
學校品牌提升亮度。學校通過建設德育加油站,不斷豐富校園文化的表達載體,拓寬育人渠道,學校正在嘗試創建“慧愛”德育加油站品牌,擦亮學校品牌。
“五育并舉”
核心素養的落實是課后服務工作的目標。學校以德、智、體、美、勞5條主線設計“項目式”菜單,涵蓋了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各個層面,實現學生自主選課、走班上課,滿足學生的需求與期待,為學生全面發展賦能。
抓德育主線。開展體驗式德育活動,設紅領巾志愿服務崗。利用午后“微時段”,以午間活動、紅領巾廣播站、紅領巾小講堂為平臺,將“新時代好少年”、“同心護未來”“喜迎二十大”“童心向黨”等主題活動融入其中,通過共讀黨史書籍、講述紅色經典、講好屈原故事等豐富形式,為青少年鑄魂奠基。
描智育實線。在全力夯實學科教學的基礎上,設巧解連環、魔法學院、小智匯、創客等項目開發思維,啟迪智慧,嘗試跨學科學習,讓學生思維越來越活躍,與學科教育形成正向互補,深受學生喜愛。
保身心底線。按照“明眸皓齒”工程要求,立足“足球特色學?!?、“傳統體育進校園”,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運動菜單”,讓學生走出教室,引導孩子科學用眼、科學學習、科學運動。將心育融入其中,特邀陽禾家庭教育指導中心負責人加入,通過固定時間開展心理咨詢、團體輔導、個人輔導不斷舒活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導樹立積極、陽光、樂觀的心態。
繪美育高線。16個藝術類項目,涵蓋唱、跳、演、繪、寫,為學生搭建展示特長的舞臺。
筑勞育標線。專設“勞動實踐類”主題,開設傳統手工坊、巧織社、絲網花、十字繡、開心農場、童學禮儀等多個勞動實踐類項目,提高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突出勞動育人實效。(三峽晚報 記者楊剛 通訊員張祖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