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轟動一時的“廣州血衣案”嗎?有報道稱,案件背后,當事者竟只花了760元錢,就用假血衣的照片掀起了一場網暴“海嘯”。記者調查發現,“網絡水軍”已擁有一條完整的產業鏈,不僅可炒熱某些事件,還能使用網絡水軍,提供所謂的“真人評論”,以混淆視聽,甚至引導輿論。
“網絡水軍”是互聯網發展的畸形產物,基于利益交換發布特定信息,必然會嚴重干擾網絡秩序。前不久人們高度關注的“網課爆破”事件,背后就有水軍的影子?!皬V州血衣案”,更是把網絡水軍的低門檻、分工明確、能量大等特點,展現得淋漓盡致。鏈條上的各個角色緊密勾連,互相協同,掩蓋是非黑白,不僅導致網絡信息的虛假和失衡,誤導互聯網受眾,也讓網暴直接卷向了現實,帶給被攻擊對象實實在在的傷害,甚至直接威脅到被攻擊對象的生命安全。
“網絡水軍”并非一個新問題,但當網絡水軍已從個體化朝著“產業化”方向發展,業務范圍也從發帖“灌水”,逐步演變為實施造謠引流、炒作虛假熱點事件等涉嫌違法犯罪行為,逐漸形成完整的黑色產業鏈條,就必須高度警惕、及時出手、嚴加防范。在互聯網深度嵌入公共生活的當下,網絡水軍橫行,只會讓網絡信息嚴重失真,讓網絡詐騙和網絡暴力泛濫,在潛滋暗長中侵蝕互聯網經濟的健康肌體,所有人都有可能會成為下一個網暴受害者。
2022年“清朗”系列專項行動,明確加強了對流量造假、黑公關、“網絡水軍”全過程、全鏈條的治理。這從法律和執法上,筑起了打擊網絡水軍的高壓線。必須看到,網絡水軍涉及的環節多、鏈條長,主體多元,情況比較復雜,特別是背后的利益驅動特征越來越顯著,有的呈現組織化傾向,在治理中不能單兵突進,而要注重系統推進,盡快建立完善網上網下一體化打防管控模式等長效治理機制。而互聯網平臺企業,則應當承擔起更多社會責任,通過完善技術措施堵塞漏洞,讓網絡水軍無處遁形,提高信息交流透明度。(湖北日報評論員 周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