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就在身邊。近日,中共宜昌市委文明辦發布2022年3月“宜昌好人”名單,龔仁緒等人上榜。
據了解,從2014年初開始宜昌市開展了以“做宜昌好人當道德模范”為主題的“宜昌好人”推薦評選活動。此次活動,經各縣市區、各單位層層推薦及網友推選,產生了各類別“宜昌好人”,本月宜昌好人分別是:
?。ㄒ唬┲藶闃?/font>
龔仁緒 宜都市陸城街道東風社區居民
杜光林 猇亭區眾志出租車公司司機
謝德波 點軍區醫療保障服務中心主任
楊開如、馮文勤夫婦 西陵區西壩街道丫口社區居民
(二)見義勇為
何廣樹 枝江市七星臺鎮新場村村民
李愛民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稅務局第二稅務分局干部
(三)敬業奉獻
鄧浩五峰消防救援站專職消防員
張進年 遠安縣洋坪鎮蔡家溝村村醫
陳紅耀當陽市淯溪鎮文化中心副主任
(四)孝老愛親
白世蘭 西陵區葛洲壩街道石子嶺社區居民

2022年3月“宜昌好人”事跡簡介
一、助人為樂
1.龔仁緒,女,1961年生,宜都市陸城街道東風社區居民。2015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在三峽晚報看到貧困學子求學的報道,隨即通過晚報專電聯系上了兩名學生家庭,作出承諾“要一直資助2個孩子讀完大學”。許下承諾不簡單,兌現承諾更是不容易。她每月退休工資不足兩千元,自己身體還患有多種疾病每月需要用藥,但在這種情況下,她通過打零工、收廢品等各種途徑,每月30日按時將1000元資助金寄給2名學生,這一堅持至今已經7年。逢年過節她還前往資助學生家里送生活物資,給予精神鼓勵。目前,她資助的一名學生成功考上研究生。她本人累計捐贈助學款10萬余元,幫助困難學子圓了求學夢。她每月拿出一半收入捐資助學的事跡被湖北日報、荊楚網、三峽晚報等多家省市媒體報道。
2.杜光林,男,1987年生,猇亭區長江新村社區居民、猇亭區眾志出租車有限公司出租車司機。在他駕駛出租車的生涯里,將晚歸學生、老人免費送回家已經成了他的標簽。2022年2月11日寒夜,準備收班的杜光林,看見一位步履蹣跚的老人在馬路邊行走,看著已經快11點,杜光林急忙上前詢問情況,老人已是79歲,早上8點出門辦事,結果迷失了回家的路,身上沒有手機,一天沒吃沒喝,只說得清住在哪個街道,但說不清回家的路。杜光林趕緊扶著老人上車,根據老人簡單的描述,邊開邊讓老人識路,無償將老人送回了家。面對老人家屬的重金酬謝,他第一時間謝絕,笑著說“他人遇到困難,我們幫一把,理所應當,不值為謝”。
3.謝德波,男,1979年生,中共黨員,點軍區醫療保障服務中心主任。19歲那年,他成為了一名光榮的無償獻血志愿者。從1999年3月第一次無償獻血開始,23年來累計獻血23次共8600毫升,相當于一個成年人血液總量的2倍多。為了獻出合格的血液,他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不抽煙、不喝酒,加強鍛煉,按時作息,血液質量十分穩定,一直受到多個采血站的認可。宜昌、荊州、武漢、福建……只要是他學習、工作過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獻血的足跡。2012年,他加入“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為需要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患者帶來重生的希望。他先后獲得2014年-2015年度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銅獎、2018年-2019年度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銀獎、全市無償獻血優秀個人等榮譽。
4.馮文勤,女,1952年10月生,其丈夫楊開如,男,1947年9月生,西陵區西壩街道丫口社區居民。2004年,為了幫助小區居民營造一個舒心、干凈的生活環境,夫妻二人主動承擔起所在小區——橋南小區的保潔工作,每天凌晨2點起床,一天三次來回穿梭于小區和垃圾站之間,一年四季無論刮風下雨都始終堅持高標準清掃工作,甚至常常自己補貼垃圾轉運費用。小區保潔工資低、工作累,保潔員換了一批又一批,最終無人愿意干這份苦差事,夫妻二人便將小區5棟樓和一千平米公共空地的衛生都包攬了下來,一干就是17年。兩老身體不好,需要居民勸他們別干了,可兩老說“我們不圖啥,就希望小區能夠干凈整潔,難歸難、累歸累,但每天將這里打掃干凈心里會有一種特別的成就感”。馮文勤家庭先后被評為宜昌市最美家庭、西陵區生態環保家庭。
二、見義勇為
1.何廣樹,男,1963年生,枝江市七星臺鎮新場村村民。2022年2月28日上午,同村村民翁某家中突發大火,滾滾濃煙伴著火苗,險情四伏。發現火情后,何廣樹立刻拎起自家店里的滅火器,義無反顧沖進火場。熊熊的烈火和刺鼻的濃煙熏得他睜不開眼睛,嗆得他無法呼吸,他就用滅火器一邊控制火勢,一邊摸索前行。附近的村民在何廣樹的帶領下,一并參與撲救,控制火勢,將翁某家的財產損失降到了最低,但他的眼睛因為高溫和濃煙而受傷。烈火煉真金,險境造英雄。何廣樹危難時刻不顧個人安危的義舉,詮釋了“英雄”的涵義。榮獲“枝江楷?!狈Q號。
2.李愛民,男,1963年生,國家稅務總局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稅務局第二稅務分局干部。2022年3月5日下午,在家附近河邊行走的李愛民,忽然聽到一名中年女子的呼喊聲,女子所在的位置離他約十來米,聽到叫聲急切,他朝女子奔去,定睛一看,離河岸四五米遠的地方漂浮著一個人,“看身形是一個女孩,穿著白色羽絨服,正在被河水沖走!”他當機立斷,沒來得及脫下厚重的棉衣就跳下水,奮力向落水者游去。由于李愛民和女孩都穿著厚實,浸水后阻力非常大,加之河水冰冷,年近花甲的他一度體力不支,硬是拼盡全力才將女孩救上岸,并叫來小區附近的居民,一同將女孩護送回家。湖北日報、三峽晚報先后報道李愛民不顧個人安危、英勇救人的事跡。
三、敬業奉獻
1.鄧浩,男,1996年生,2013年入伍,五峰消防救援站專職消防員。雖年紀不大,但他心系群眾,帶領隊友們組建的“火焰藍”志愿服務隊,長期堅持為困難群眾采茶、理發、代購生活物資,先后為百姓辦實事100余件。他苦練本領,技術過硬,在全市消防行業職業技能大賽總科目前三甲,先后參加各類急難險困重大救援任務40余起,成功營救被困人員數十人。他不畏艱險,勇敢沖鋒。不管處置什么樣的險情,鄧浩永遠沖在第一個,2021年12月7日,仁和坪鎮彭家灣一位村民不慎跌入40余米深的天坑中,生命垂危,急需救援。鄧浩和戰友們到達現場后,鄧浩不懼個人安危主動請纓深入天坑救援被困村民,面對復雜艱險的天坑環境,憑借著過硬的素養和專業的技能最終成功將村民救出送醫。其事跡先后被央視《新聞直播間》、中國消防官方微博、湖北電視臺等中省媒體報道,2022年2月被宜昌市消防救援支隊榮記個人三等功。
2.張進年,男,1951年生,遠安縣洋坪鎮蔡家溝村村醫。1967年,年僅15歲的張進年回到家鄉擔任村醫,一待便是55年。不會騎車的他,用腳步丈量村里每一處角落,為村民送醫問診風雨無阻,雨雪中,他曾拄著拐杖逆風前行,夜色蒼茫,他常提著藥箱蹣跚前進。行醫路上他用心用情,村里各戶的健康狀況都了然于心,誰慢性病發了,誰家老人降血壓藥沒了,他都會第一時間送藥送醫,出診之路最遠的需步行往返8小時。大山磨破了雙腳卻從未抹滅他的初心,已古稀之年的張進年曾多次拒絕調往條件好的村子,從青絲至華發,一個藥箱、一雙布鞋、一身白大褂,他無怨無悔堅守在大山深處,奔走在守護百姓健康之路上,被村民們喚作健康“守護神。
3.陳紅耀,男,1968年生,當陽市淯溪鎮文化中心副主任。他長期從事文藝創作,醉心于當陽傳統曲藝“漳河大鼓”的傳承和發展,利用文藝形式創作出眾多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宣講作品。他擔任湖北省基層理論宣講員,創作了80多件“文藝+理論”作品,帶領文化站人員在“送戲下鄉”“板凳課堂”中進行宣講,8年來宣講達350多場,受眾近30000人,被評為“宜昌市優秀理論宣講員”。2018年4月,他創作演出了漳河大鼓《河長收網》,宣傳長江流域十年禁捕的政策,在中省媒體網上展播。由他主導創作的漳河大鼓《鄉鎮紀檢員》《寶田賣田》獲百花書會獎、《呼聲》獲三峽屈原文藝獎、當陽鑼鼓戲《爭名》獲中國人口文化獎、民俗歌舞《沮漳謠》獲文華獎。他本人先后獲評湖北省文旅能人、當陽楷模等榮譽稱號。
四、孝老愛親
1.白世蘭,女,1945年生,西陵區葛洲壩街道石子嶺社區居民,自學醫學護理知識,精心照顧癱瘓的丈夫,用愛創造人間奇跡。 1999年,白世蘭的丈夫檢查出腦血管畸形,記憶、語言功能受損,無法自行站立,醫生說這種病人一般活不過幾年。白世蘭毅然辭職,回家照顧丈夫,她每天扶著、背著他在家中走動,定時按摩。白世蘭的精心照顧讓奇跡發生了,丈夫可以站立,甚至可以慢慢行走。2012年,丈夫意外摔倒,癱瘓在床。白世蘭每天第一件事就是為丈夫洗漱、喂飯、按摩;每晚在丈夫睡后,才能休息。她通過書本、電視和網絡學習護理知識,一次次將丈夫從死亡線上拉回來,用愛創造了奇跡。白世蘭在遇到類似家庭時,積極分享自學的護理知識,上門講解護理方法。她的樂觀精神感染了更多家庭,帶給他們愛和希望。白世蘭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相濡以沫、不離不棄的深刻含義。